报名热线:0736-7313008 网站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研聚焦课堂

2009年“青莲杯”教学比武理科组点评

作者:时间:2010-07-13访问量: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
  
  什么是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一堂好课标准,五个“实”标准。(由我国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提出)
  
  1.是一节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对学生不是少数,应是范围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
  
  3.有生成性的课,充实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是有资源也有过程的形成;
  
  4.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讲课要做到旁若无人(不是对学生,而是对听课者);
  
  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真实的课课后总要反思重建。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标准(1):有意义,扎实的课。
  
  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生上课前和上课后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那就证明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标准(2):有效率,充实的课。
  
  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标准(3):生成性,丰实的课。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标准(4):常态性,平实的课。
  
  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目中无人’。”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标准(5):有待完善,真实的课。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二、本次青年教师比武取得的成绩
  
  1.新课程理念成功地进入了课堂
  
  无论是从八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从他们现场上课中实际情况来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师能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切入点来建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的老师能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的老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看得出:他们平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学习是花了很大功夫的,平时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在赛场上好的成绩.可喜可贺!
  
  2.教学手段“现代化”味道很足
  
  比武课堂体现了近年来多媒体运用对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本次比赛所有参赛选手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绝大部分参赛选手都能娴熟地使用不同多媒体的交互切换,部分教师创设了科学动画,有些教师还能恰当地将自然奇观、高科技新闻或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3.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有的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将教材上的内容成功的进行整合、变更,把它们变成学生的学材,很有特色;有的老师在课堂中能举重若轻,表现出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本次比赛,还涌现出一批很替力的青年教师,他们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感到高兴。
  
  三、本届青年教师比武课的优点及建议
  
  第一课:周磊《选定主题》
  
  1.导入精彩,语言入味,沉稳老练,富有激情。
  
  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用较好。
  
  3.气氛活跃,课堂结构比较符合学科特点。
  
  建议:内容与主题应紧密联系;各小组交流汇报时,不能只给予评价,还
  
  应有针对性地多给予指导。
  
  第二课:曾建红《弹力》
  
  1.综合素质高,教态好,感情沟通好,专业功底扎实,整堂课多种角色的扮演游刃有余,很成功,如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等等。
  
  2.突出了新课改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渗透。(如体现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效果明显。
  
  建议:在例题中分析弹力的方向时更细致一点就好了;讲胡克定律时,可以将胡克的生平简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历史上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是怎
  
  么解决的?问题本身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课:陈和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美观。
  
  2.控制课堂、驾驭课堂能力强。
  
  3.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尤显从容老到。
  
  4.整堂课师生思维碰撞活跃,教学相长。
  
  建议:在回应引入“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问题时,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讲解就更好了。
  
  第四课:周毅《肩肘倒立》
  
  1.课型设计合理,组织有序,上课思路清晰,讲解精练,体现了“科学性”。
  
  2.教师示范动作标准、正确,具有一定艺术性,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果良好,学生对所学动作掌握率高,学生身体明显得到锻炼,体现了“健康性”。
  
  3.整堂课气氛热烈、活泼;游戏项目搭配科学,使学生在愉悦中享受锻炼,体现了“娱乐性”。
  
  建议:尽量把普通话说标准。
  
  第五课:周娜《解直角三角形(1)》
  
  1.个人综合素质高,教态优雅自然、语言富有感染力、板书漂亮且诚实大
  
  方,绝不回避错误。
  
  2.课堂教学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引导学生自编习题且互解互评。
  
  3.课堂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如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议:课前准备欠充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关注问题的预设同时还应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
  
  第六课:雷光红《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1.教学过程突出数学课的一个重要思想:一题多解,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2.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能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数学学科素质高,作图美观大方,思维严谨敏锐,表现在讲解分情况讨论题时,精练、条理清晰。
  
  建议:在探究解题方法时,应在探求辅助线的作法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第七课:石峥嵘《录制和编辑声音素材——制作手机铃声》
  
  1.引入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现实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2.课堂的容量是适宜的,课堂的结构是完整的。从引入到示范再到学生技能训练,最后是学生自主创新活动,都考虑了学生的层次和理解能力
  
  3.课堂内容的载体比较有趣,以教材内容为主自己创设一个有兴趣学习环境——手机铃声制作开展教学,贴切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以学生为主,留足学生思考、动手的空间。
  
  建议:课堂细节处理如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稍显生硬、条例化;还有个人良好的魅力展示得还不够充分。
  
  第八课:伍宏科《化学反应速率》
  
  1.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问题、实验探究运用恰到好处,学生兴趣高,参与面大。
  
  2.抓住了化学课的特点:用实验说话,也就是用事实说话。并且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和规范性指导:先学生分组实验→再点评→再示范正确的操作→再分组实验→最后再点评规范。
  
  3.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生活密切,整堂课俯拾皆是,如引入时石油形成,牛奶变质,焰火等,到结尾时蜂窝煤和蔬菜大棚等等。
  
  4.手段多元化,多媒体运用充分。
  
  建议:探究时间的把握,够不够?探究内容的分组,是否合理?
  
  四、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学习教学理论:一是继续坚持学习新课程理念,将理念深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二是学习各学科的教学论,把握自己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特色。
  
  二是钻研课堂模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到课堂,涌现了很多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能进一步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但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它特定的教学理论作支撑,因此每一种教学模式又有它的局限性,没有一种万能的、适用于任何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不考虑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一味地搬用教学模式,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化”,如何处理这种普遍性和差异性及实效性之间的关系,这就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三是进行课例研究:(详见信息网上的“周卫教授讲座内容”)
  
  四是强化个人素质:一个老师的个人素质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要从如下方面来提高个人的素质:一是提高所教学科的专业素质,把握本学科的教学特色、教学规律,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本学科的特点;二是提高自己对教学方法整合、运用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活力”;三是强化自身的基本素质,即提高讲课语言的指向性、扇动性,普通话的标准性,教具操作的规范性、熟炼性,教态的亲切、动人、形象等。
  
  当然,竞赛课不同于公开课,竞赛课的要求更高。它只能向人们展示最完美的一面,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它是我们追求理想的一种方向,如果平时我们有意地从这个高标准角度来要求自己,那对于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五、建议
  
  听说本届“青莲杯”比武课,有好些参赛老师连一遍都没有上过,一遍都没有上过!既可以理解为非常的非常的自信,志在必得,第一名非我莫属,也可以理解为对比武课早就失去了热情。为什么呢?“青莲杯”走到今天,刚好已十届,形式套路固定,已经叫人对“青莲杯”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无论是听课者和评委,还是参赛者,有的参赛者两届三届的参加,哪里还有什么热情。
  
  倒不如顺应现实的状况,让比武课贴近、引领真实的课堂教学,听一次比武课培养一批人,至少有些好的做法听课老师拿来就可以用。因此,我建议请改变比武课的形式或模式,而且一课一评,评课者请经验丰富的智者、名家大师来担当,而不是象现在,由我这无名之辈来曲解教者本意,埋没教者才华。不当之处,请大家一定海涵。浪费大家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