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热线:0736-7313008 网站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研聚焦课堂

课程与课堂

作者:时间:2010-10-15访问量:


   一、教师为什么要有课程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习惯于从教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具有教学意识而缺乏课程意识。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负责人吴刚平老师剖析的两个案例让我对这一点体会颇深。
  
  案例一:上海的一所小学曾经进行过一项教学改革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乍一听来改革颇有成效,具有推广价值。但是,在这项课题成果的总结推广会上,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对这一研究提出了质疑。专家门曾经对上海市民主要阅读的三种报纸《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出现的常用字做过研究,阅读这三大报纸99%的信息所需要的常用字不超过1000个,阅读达到100%的信息所需的常用字不超过3500个,阅读《邓小平文选》三卷99%的信息所需要的常用字为1280个。换句话说,尽管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站在识字教学的角度是成功的,但是站在教育的角度,课程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二年级就掌握这么多常用字并没有多大的教育价值的。识字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语文还有阅读、写作,更广一点学生还有数学、外语等学科需要学习,如果所有的学科都像这样加大教学内容学生将不堪重负。
  
  教学意识和课程意思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教学目标问题上教学意识侧重于实现目标,课程意识侧重于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在教学行为的功能上教学意识侧重于功能最大化,课程意识侧重于功能最优化;在教学效果上教学意识侧重于近期的外显的结果,课程意识侧重于长期的内在的基础。
  
  还有一个案例更能说明问题,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教学生总是比别人的成绩高出几分,他其中措施之一就是能保证学生考试组词、造句时没有错别字,就凭这一点,他教的学生就比人家高出1—1.5分。探寻这位老师成功的原因,这位老师发现学生如果独立组词、造句很容易出错,老师就想出一个办法,全班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老师统一给出答案,学生统一背记,就能保证学生不出错。这样的教学就是只有教学意识而缺乏课程意识的典型,这种教学背后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第一,尽管能让学生拿到高分,但是学生不会造句了,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第二,学生学习没有了主动性,总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第三,更大的问题是学生从此认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教学意识强调的是教学技术,而课程意思强调的是教学价值。思考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价值,具备应有的课程意识是教育者应有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在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方法的时候,在通过占用学生时间来实现本学科成绩提升的时侯,有没有关注到方法背后的教育价值。
  
  二、我们的课堂最缺的是什么
  
  作为一名在中学课堂耕耘了十六年的教育工作者,早已习惯了中国式的课堂,对各种来自课堂的批评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张华教授剖析的一个关于美国基础教育的案例,还是引起了我对课堂的反思。那是美国小学四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是:
  
  90-25=?,这样的一堂课,老师教了两天,下面的三幅图片是三位学生的解答。

学生一


学生二


学生三
  
  在我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这类问题也不在话下,我们的学生能很快的,正确无误的算出问题的结果。但是,我们的学生解答这一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同样的方法,我们的教师在教授这一问题时,更多的在关注学生能否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我们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课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成功,在这样的课堂走出的学生富有个性而善于思考,乐于探究而勇于创新。
  
  另一项研究成果也佐证了中美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水平。下图是中美两国中学生的一项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在计算题,简单问题的解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上不如美国学生,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所欠缺的。
  
  在“应试教育”价值观的主宰之下,教学嬗变成以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为媒介的一种纯功利的存在。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振兴的需要。